灵秀女性网

位置:首页 > 明星 > 大陆星闻

著名动画教育家张松林去世 生前致力于动画事业

这部动画片的导演,便是知名动画艺术家、教育家、中国动画教育的奠基人张松林。踏入动画事业近10年后,张松林终于从1959年起开始担任导演工作,导演了《蜜蜂与蚯蚓》、《小燕子》两部动画片。

著名动画教育家张松林去世 生前致力于动画事业

著名动画教育家张松林(1932-2012.5.8)

《半夜鸡叫》(1964)

《小猫钓鱼》(1952)

《没头脑和不高兴》(1962)

有两个孩子,一个叫“没头脑”,一个叫“不高兴”。“没头脑”做起事来丢三落四,总要出些差错。“不高兴”总是别别扭扭,你要他往东,他偏往西……这部出品于1962年的国产动画片,给很多人的童年带来欢乐和无法抹去的记忆,随着一批批观众的成长,“没头脑”和“不高兴”这两个角色,也被与时俱进地戏称为“国产动画史上最早的天然呆和傲娇男”。

这部动画片的导演,便是知名动画艺术家、教育家、中国动画教育的奠基人张松林。2012年5月8日14时45分,张松林在上海因突发脑梗去世,享年80岁。5月14日上午9时30分,将在上海市龙华殡仪馆银河厅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张松林一生心血皆倾注于中国动画。他的作品《没头脑和不高兴》、《小燕子》、《小八路》等让几代人念念不忘,而作为剧本创作者和教育家的他,更是为《宝莲灯》、《三个和尚》等影片出谋划策,还教出常光希等在中国动画界大放光彩的弟子,并创办中国动画学会和吉林艺术学院动画学院。

中国动画学会不仅是张松林后半生的心血,也是他去世前最牵念的事。“张松林开始办动画学会的时候,中国动画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他做的是都是别人不愿意做的苦事。但他坚持在做,把这些人组织起来定期聚会,交流资源心得,到后来学会已经像家一样温暖。”中国动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贡建英说。

在最近的住院期间,张松林始终处于半昏迷状态,仅能回答简单的“是”或者“不”,女儿们却知道父亲仍记挂许多未了的事。“二十多年前他一手创办了动画学会,主要做的是联络牵头,聚合动画界分散力量的事,为这些动画人出了很多点子。只要有人找他帮忙,他都来者不拒,家里整天像个办公室一样电话传真不断。”张松林二女儿张兰告诉早报记者。

张松林一直都很忙,80岁的老人还让女儿帮他买新款的传真机、手写笔,收发电子邮件更是他很早就掌握的技能。“他去世不久前,连续花了10天时间为《电影资料馆》赶稿,(上)周五完稿(上)周六就进医院,3天后就去世了。他前几年身体就不大好,得过肺气肿,但是思路一直特别清晰,经常开会的时候坐着一动不动,好像在睡觉,但是轮到他发言的时候马上就会滔滔不绝。”贡建英说。

张松林生于1932年,上海金山人。早年就读于油画家颜文梁创办的苏州美术专科学校,1950年开始投身动画电影事业。可以说,张松林是一步步从基础做起,逐渐开始承担更有难度的动画创作任务。1950年8月,张松林参加上海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工作,任动画上色员,参加了动画片《小铁柱》的上色工作。短短一年,他便被提升为动画员,先后担任《小猫钓鱼》、《采蘑菇》等动画片的动画工作。

之后的日子里,张松林幸运地与中国动画事业的两位大人物有了合作,1954年,张松林负责为上海美影厂首任厂长、中国水墨动画创始人特伟导演的动画片《好朋友》担任原画设计工作。1955年至1956年,他又为中国动画事业的创始人之一万籁鸣导演的动画片《野外的遭遇》和《大红花》担任原画设计工作。1957年,上海电影系统机构改革,同年7月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立,张松林曾一度担任厂办公室秘书。

踏入动画事业近10年后,张松林终于从1959年起开始担任导演工作,导演了《蜜蜂与蚯蚓》、《小燕子》两部动画片。1960年,张松林调至上海电影专科学校担任动画系副主任,专职主持动画教学领导工作,首次创办大学专科的动画教育。后因该校停办,又调回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国家一级导演常光希曾是张松林的学生,他便是于1960年入读上海电影专科学校动画系的,张松林是他们这个班30来个学生的班主任。

当时的学制是两年四个学期,第四个学期的毕业作品是集体作业,由全班同学每人画5到10个镜头,集体创作了一部原画动画,这部毕业作品就是之后鼎鼎有名的《没头脑和不高兴》。昨日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常光希说,“张老师特别鼓励我们去天马行空地想象,他让我们参与每个造型和背景风格的设计。尽管最后的定稿都来自美影厂的老师,但他让我们用最丰富的想象去做动画的教育理念让我终身受用。他的创作理念不仅在当时,就是放到现在也是很新的。他主张动画就是要尽可能夸张、幽默,即使是当时流行的寓教于乐的作品,也不能呆板。”

张松林执导的《没头脑和不高兴》是1960年代著名动画片之一,也是张松林的代表作。这部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动画片,改编自同名童话,由同样出生于上海的著名儿童文学翻译家、作家任溶溶创作。

片中,“没头脑”和“不高兴”是一对活宝,一个做事丢三落四忘东忘西,一个常常拿着一根竹竿做出一副不高兴的模样,当旁人感慨他们长大后该怎么办时,两人就想立刻长大做出一番事业给旁人瞧瞧,结果,一瞬间两人真的长大成人,“没头脑”当了工程师,“不高兴”成了演员。“没头脑”设计的千层少年宫建成后,只有999层,还忘了把电梯画进图纸,小朋友排着队去少年宫看演出时,要爬整整一个月的楼梯。扮演老虎的“不高兴”很不高兴演老虎,演出时老虎不但打不死,反打起武松来……

任溶溶擅长英文和俄文,又喜欢翻译儿童文学,他成了全国少数几个专门翻译儿童文学的当家人。当时,作为出版社编辑的任溶溶经常要往少年宫跑,给小朋友讲故事。没想到讲得多了,竟然头脑里也跑出了一些故事,这就是后来被看作中国儿童文学代表作之一的《没头脑和不高兴》诞生的背景。

谈到与张松林的合作时,任溶溶至今仍对张松林心怀感激,他告诉记者,“没有他,我的作品就不会有那么多人知道。当时他和美影厂的一个编剧到我家里来看我,问我能否把这本书改编成动画。我用了半天的时间就把剧本写好了。后来张松林只作了一个很小的改动:他把原作中把小朋友变大的仙人去掉了,因为让人变大变小在动画片中很容易就能实现。我觉得这个改动去冗就简,很妙。”任溶溶说,除了剧本,张松林在细节上亦很用心,“他专门找来周信芳的鼓师来给武松打虎这场戏配乐,虽然普通观众可能听不出区别,但是他是在用心做这件事。”

这部动画片可以说颇有教育意义,引导孩子改掉他们不以为意的坏脾气和马虎的缺点,但是又不从说教入手,夸张大胆的风格,充满想像力。孩子们看完后得没得到教育虽不得而知,但“没头脑”和“不高兴”这两个角色可以说是非常深入人心,即便过去了几十年,但一提到他们的名字,“不高兴!不高兴!就是不高兴!!!”这句台词一出来,那一个矮胖、一个高瘦,笔法简练而又随意的“没头脑”和“不高兴”就会跃然于眼前。而《没头脑和不高兴》从故事到人物,从技法到造型,甚至依稀可见无厘头的雏形。该片也于1979年获中国动画学会主办的中国动画明星大赛的“最喜爱的卡通明星”奖。

除了担任动画片导演,张松林一生还涉及动画电影制作的方方面面,他编剧的木偶片《半夜鸡叫》获“全国第二次少儿文艺创作二等奖”,编剧的动画片《奇异的蒙古马》获“全国影视动画展播评奖”二等奖,担任责任编辑的动画片《哪吒闹海》、《三个和尚》、《三毛流浪记》等均在国际和国内多次获奖。1980年代以来,在中外合拍的26集动画片《熊猫京京》中担任总编辑兼编剧,在中央电视台出品的52集动画片《太阳之子》中担任剧本策划和艺术总监,在北京电视台出品的26集动画片《京儿娃和兔儿爷》中担任艺术总监,在央视摄制的52集动画片《西游记》中担任策划兼剧本统筹。前三部动画片均获得第四届全国少儿电视“金童奖”,《西游记》获得2000年中国电视“金鹰奖”的最佳动画片奖。

早在1980年,为培养动画人才,张松林与华山中学校长陈平合作,创办了中等专业的动画班,由美影负责派出动画教师,毕业生美影优先录用。前后培养了许多动画专业人员。1987年,张松林还发起由美影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合作开办本科学历的动画班,并担任兼职教授,前后培养了两届毕业生。张松林还是中国动画界少有的注重理论创作的人,在动画理论和美术创作上也有不少贡献。他曾参与《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影卷、《当代中国》电影卷、《电影艺术词典》、《中国电影年鉴》等辞书的撰稿和编辑工作。曾发表“美术电影艺术规律的探索”、“中国动画教育的现状与未来前景”、“中国动画发展历程”等论文40余篇。

随着张松林去世的噩耗传开,几代动画“粉丝”唏嘘不已。在追忆老人艺术之路的同时,人们也在追问,下一部《没头脑和不高兴》在哪里?中国的经典动画究竟如何传承?一些网友在微博上感慨,动画前辈为中国在世界上争取了一席地位,他们创作经典作品的精气神,至今仍值得发扬。

在张兰眼中,父亲是一个不愿意轻易让人失望的人。“他对别人的请求从来来者不拒。每次生病以后,我们都会跟他‘约法三章’,要求他不能离开上海半步。但是他每次都不听我们的。前段时间,青岛农业大学的一个动画片活动请他去,我们很反对,但是他还是去了。他不想让别人失望,也希望借自己的声望为培养动画人才的学校出一点力。”

(早报记者李云灵、沈祎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