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秀女性网

位置:首页 > 电影 > 华语片场

《白鹿原》三大男角终级曝光 吴刚出演鹿子霖

《白鹿原》终极阵容渐渐浮出水面。片方昨日也公布,去年凭《铁人》中的王进喜拿到金鸡影帝的吴刚,将扮演片子“男三号”鹿子霖一角。片方向记者透露,为出演《白鹿原》中的鹿子霖,吴刚做足了准备功课,面见王全安前反复研读剧本、分析角色。

《白鹿原》三大男角终级曝光 吴刚出演鹿子霖

《白鹿原》终极阵容渐渐浮出水面。记者昨日独家获悉,本报之前披露的“男一号”黑娃一角,“十之八九是孙红雷扮演”。同时片方昨日也公布,去年凭《铁人》中的王进喜拿到金鸡影帝的吴刚,将扮演片子“男三号”鹿子霖一角。这样,加上“男二号”张丰毅,电影《白鹿原》几个主要的男演员基本敲定。

据悉,鹿子霖也是本戏的核心人物之一,在原著中他不仅要和张丰毅饰演的白嘉轩展开白鹿两家的殊死争斗,并且还将与作为晚辈的田小娥有着大量的情欲戏。

《白鹿原》中的鹿子霖,贪婪、自私、好色、阴毒、道貌岸然。原本剧组在演员选择上,遵循的是外表和善、体形敦胖的一类。话剧《白鹿原》中的郭达曾被认为是合适的人选,不过最终还是吴刚取代了郭达,入驻电影版。《光荣的愤怒》里的叶光荣,《梅兰芳》里的费二爷,《建国大业》中的闻一多……吴刚一步一个脚印,走到自己事业的最高点,去年,他终凭《铁人》里的王进喜,拿下金鸡影帝。片方向记者透露,为出演《白鹿原》中的鹿子霖,吴刚做足了准备功课,面见王全安前反复研读剧本、分析角色。

在《白鹿原》中,鹿子霖是个非常受争议的角色,他和女主角田小娥更是有着大量的乱伦情欲戏,在话剧版中赤****的表现就曾让观众“面红心跳”,那么电影中,很少演过情欲戏的吴刚,将面临这样的挑战。

No.3吴刚:

陕西话不是问题

目前吴刚还在重庆拍摄《一世牵挂》。昨日记者拨打其电话时,一直不见接听,不过记者还是通过片方了解到他的一些看法,对于情欲戏,吴刚表示“这个角色不能脏了,脏了就过于简单了。”

一接角色,吴刚就开始钻研。记者了解到在拍《潜伏》之前,吴刚买了两本敌特方面的书,又从导演那里借了一本。他反复研读品味,那个年代的人的举手投足,对事物的思维方式等都不一样。而如今《白鹿原》也是,目前,吴刚已经看过了三遍剧本,现在在其他剧组拍戏时,一有空就翻几页《白鹿原》,琢磨鹿子霖这个角色。他认为,鹿子霖这个角色很复杂,因此反复骚扰导演,讨论角色,这把导演王全安都感动了。

在拍完电视剧之后,吴刚就将来西安体验生活。吴刚不是陕西人,不过吴刚对陕西话还是入了门的。去年本报记者采访他时,他就说,出演《铁人》时,因铁人王进喜是甘肃人,讲一口接近陕西的方言,会唱秦腔。为了让自己的口音接近王进喜,他当时就找了剧组里的陕西人,把台词录下来,然后学说陕西话。而今演鹿子霖,等于说再温习一下陕西话,稍微加强一下学习,就会成功。

No.2张丰毅

全心备战,演好白嘉轩

张丰毅对待媒体大多都是只言片语,他在《赵氏孤儿》的戏份已经完成,接下来就是全心备战《白鹿原》了,演好白嘉轩这个角色。张丰毅日前表示,对于演戏,“自己不会挑搭档,不过也介意对手是谁。遇到自己觉得不合适的演员,会说,‘算了,我不上这个戏了,要么我走,要么他走。’”不过这一次《白鹿原》都以实力派演员居多,张丰毅跟大家一起飙戏,定是看点迭出。

No.1孙红雷

基本确定出演“黑娃”

之前本报报道的孙红雷正在看剧本一说,也渐渐有了结果。不出意外的话,孙红雷就是黑娃了。而在电影《白鹿原》筹备初,也就是3年前,孙红雷就是热门人选。近日记者在北京采访《唐山大地震》,巧遇孙红雷经纪公司的一位工作人员。在记者的追问下,对方向记者肯定了此消息。对方表示,日前在宣传完《决战刹马镇》之后,孙红雷就去国外了,近日将回到国内。“对于《白鹿原》,十有八九要演了。”

去年,孙红雷随《三枪》西安宣传,用陕西话说“闫妮,美得太太”,听上去并不标准。在《决战刹马镇》中,虽然讲的是西部的事,但孙红雷说的是河北话。陈忠实说,陕西话是很难学的,看来对于孙红雷的陕西话,最有可能用配音。

网友狂想

《白鹿原》

陕籍演员总动员

电影《白鹿原》的选角,是一门“学问”。之前,电影《白鹿原》准备的几套方案中,本土演员就是一套方案。近日,有网友在研读《白鹿原》后,列出了陕西演员出演《白鹿原》的最强阵容。

网友心中的理想名单是:尤勇扮演白嘉轩,苗圃扮演白灵,闫妮来饰演田小娥(因在《武林外传》和《三枪》中她都演出了风情万种),而黑娃应该由凌潇肃(《关中匪事》里面的墩子)来演,有那个劲。鹿子霖交由郭达,他在话剧《白鹿原》中最获认可。鹿兆鹏、鹿兆海让周杰和文章来演。朱先生由陆树铭扮演,张林铁演冷先生,孝文和孝武,让张嘉译和刘晓虎承担。至于鹿三,郭涛比较适合。戴春荣可以饰演仙草。

这样一个版本的《白鹿原》,绝对是最正宗的陕西味道。不过这只能是大家的“假想阵容”,最终出炉的电影《白鹿原》当然不会这样。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

唐爱明 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