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秀女性网

位置:首页 > 电视 > 内地剧

帝国的黎明央视首播 揭秘秦人建国及崛起历程

内地剧3.08W

由中共甘肃礼县县委、礼县县政府出品,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制的两集纪录电影《帝国的黎明》将于10月11日、12日21点10分在中央电视台10套播出。

帝国的黎明央视首播 揭秘秦人建国及崛起历程

由中共甘肃礼县县委、礼县县政府出品,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制的两集纪录电影《帝国的黎明》将于10月11日、12日21点10分在中央电视台10套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首播。
秦,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意义的大一统帝国。但秦人建国及崛起的历程,却并不为人所知。甘肃礼县秦公大墓中埋藏千年的文物重见天日,揭开了秦人早期都城西垂的神秘面纱。探寻早期秦人的崛起之路与开国历程,《帝国的黎明》呈现了以礼县为核心区的秦早期源远流长的文化及其历史遗产。永康籍独立写作者郑骁锋撰稿的节目《帝国的黎明》将于10月11日、12日晚9点,在央视十台《探索·发现》栏目播出。《帝国的黎明》以剧情化手法,展现秦帝国的崛起历程。并根据考古发现与对司马迁《史记》的重新研读,厘清了若干离奇史实,勾勒出秦人从卑微的牧马奴成长为雄霸一方的诸侯,最终一统天下的历史脉络。《帝国的黎明》分为上集《西垂迷踪》和下集《襄文开国》两集。究竟天下初定的秦始皇,为何将首次远巡的目的地定为陇西?大秦帝国的第一都城,究竟在哪里?秦国真正的国

永康籍独立写作者郑骁锋撰稿的节目《帝国的黎明》将于10月11日、12日晚9点,在央视十台《探索·发现》栏目播出。《帝国的黎明》以剧情化手法,展现秦帝国的崛起历程。并根据考古发现与对司马迁《史记》的重新研读,厘清了若干离奇史实,勾勒出秦人从卑微的牧马奴成长为雄霸一方的诸侯,最终一统天下的历史脉络。《帝国的黎明》分为上集《西垂迷踪》和下集《襄文开国》两集。究竟天下初定的秦始皇,为何将首次远巡的目的地定为陇西?大秦帝国的第一都城,究竟在哪里?秦国真正的国父,究竟是谁?这一系列谜题的答案,都将在本片中一一解答。

由中共甘肃礼县县委、礼县县政府出品,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制的两集纪录电影《帝国的黎明》将于10月11日、12日21点10分在中央电视台10套播出。

礼县秦公大墓震惊世界
神秘“西垂”重回视线
二十世纪90年代,在甘肃陇南地区礼县大堡子山一带出土了大量先秦文物。因为文物挖掘是在基本失控的状况下进行的,其中的大多数也已通过走私的渠道流失海外,所以现在尚无法系统地掌握出土文物的全貌。但是,通过文物挖掘后期专业考古人员的发现,汇总在海外面世的部分文物和目击者的口述,基本可以推定在大堡子山先秦文物的出土是足以震惊世界的重大考古事件。随着礼县秦公大墓被发现,在史籍上已经遗落两千多年的神秘“西垂”,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大堡子山先秦文物的出土以确凿的事实论证了“秦人发祥在西陲”的史学观点。秦,这个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意义的伟大帝国,缔造发展,前世今生,逐渐清晰起来。
郑骁锋介绍到,《帝国的黎明》主要讲述剖析了秦始皇六合一统之前,秦帝国最初崛起的历史。从重新细读《史记》等大量先秦史籍,到找出当年秦公大墓出土的视频资料,再到从礼县博物馆索取大量出土文物资料照片。为了这期节目,郑骁锋花费了整整两个月时间,他说:“撰稿历史类节目,最困难的就是获取史料,理顺史料,最后回归史料。对于历史上的遗留问题,唯有将手头上掌握的资料集齐、吃透,才有可能得到解答。至于片中所提,秦始皇为何将第一次远巡的目的地定为陇西,汉代司马迁在<史记>中,只有简单的一句话:‘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秦始皇西巡目的何在?历代史家众说纷纭,这无疑就给探索历史增加了难度。”
甘肃礼县为秦国第一都城
秦始皇西巡意在报功先祖
嬴政西巡到底意欲何为?近代有学者研究指出,公元前220年秦始皇西巡似乎带有报功于先祖的目的,因为就在前一年,秦国终于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而秦人最初崛起,正是在帝国的西部,在秦始皇巡游的路途中。究竟这种猜测是否真实?然而由于年代久远、史料缺失,学术界至今无法确定。根据《史记》记载,秦人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都城,是咸阳西面的一个叫“西垂”的地方。大型陵墓群,也是判别都城位置的重要线索。秦人历史上曾经有过四大陵园区。截至1987年,雍城陵园、芷阳陵园和始皇陵园都已先后被发现,但秦人早期的陵园“西垂陵园”却始终没有找到。

不过,西垂究竟在哪里?历代的史学家几经考证,将西垂所在范围大致圈定在今天甘肃天水西南一带。至此,关于西垂,更精准的位置只有等待新的考古发现。1994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甘肃省礼县大堡子山的一座春秋早期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这便是后来震惊世界的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大墓。专家们确定,这应该是一个秦人早期的墓葬群。随着考古的进行,大量的珍贵文物陆续展露在世人面前。这些风格独特的文物,以及文物上的铭文,最终确定了礼县大堡子山古墓葬群,即为秦西垂陵墓区。至此,以秦始皇陵为终点的秦人四大陵园悉数确认。顺着“西垂陵园”这块最后的拼图,人们终于在甘肃礼县山区,找到了这个神秘的西垂———秦国第一都城。“借助史料和考古发现,我们终于有了进一步探寻秦帝国黎明时期的线索。但是大堡子山秦公大墓的两位墓主究竟是谁,仍然是一个谜。由于陪葬品的流失与破坏,考古工作进行得十分艰苦,也因此得出很多不同的结论。随着研究的深入,学界的观点已越来越趋向一致:长眠于此的,最大可能就是秦襄公、文公父子。而嬴政西巡意在报功先祖也就八九不离十了。”郑骁锋说。两个月的探访伏案,根据考古发现与对《史记》的重新研读,《帝国的黎明》最终成型。

由中共甘肃礼县县委、礼县县政府出品,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制的两集纪录电影《帝国的黎明》将于10月11日、12日21点10分在中央电视台10套播出。

一个真正的写作者,
必须给笔下的文字以尊严
《眼底沧桑》是郑骁锋2011年出版的作品。本书为二十篇历史文化散文的合集,特色在于由遗迹切入,以当前的现场怀想曾经的现场,重新反思具有代表意义的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角度独特立意新颖;在此基础上,力求揭示蕴藏在史料深处的人性,表达出历史的沧桑与沉重。作为天涯论坛草根出身的作家,郑骁锋的文字既有网络写手的时代性,也有网络文字所难具备的纯文学气息。《眼底沧桑》的其中一篇,写到了位于金华的太平天国侍王府,他给这篇文章取名《褪色的天堂》。郑骁锋说早在金华卫校上学时,就多次去过侍王府,所以将它载入文化游记《眼底沧桑》中也合情合理。《褪色的天堂》不仅描写了金华侍王府的环境,还结合史料加入了笔者对于侍王李世贤的个人观点。
关于写作,尤其是历史写作,郑骁锋还有一点个人的感悟。他以为,一个真正的写作者,必须给笔下的文字以尊严。对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的要求,也应该是对自己写下的每个字的要求。“其实,任何写作都应该做到这样,只是历史写作尤其需要一种判断的独立性。当然,这就意味着孤军作战,也可以理解为,一个将主要目光投向过往的写作者,尝试着在当下,所谓的文学式微时代,进行一场文字价值的试验。单枪匹马而能安身立命,我想,这就是我能做到的对文字最大的尊重。曾经流行过两句诗:‘你见,或者不见,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我认为,用这两句诗来形容历史也很贴切。既然已经成为历史,也就意味着那段时间已被凝固、封存,无论后人如何评价,他们已经不悲不喜。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尊重历史,还原历史。”
著名作家黑陶(著有《夜晚灼烫》、《泥与焰》、《漆蓝书简》、《绿昼》、《二泉映月》等散文集)曾这样评价郑骁锋的作品,“他决非书斋型作家。经由他手诞生的每一个有关历史的文字,都有旺盛的根系,这些根系,带着中国的、现场和大地的强劲温度和湿度”。从中药师到独立写作者,郑骁锋用了二十余载来积累历史知识。也是这二十载光阴,成就了属于他的中国三千年历史长征。